提起渡江战役,想必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这可是解放战争中十分重要的一场战役。人民解放军历时42天,歼灭了国民党军队11个军部配资头条官网,46个师,解放了南京、上海和武汉等许多大城市。
毛主席更是挥笔写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这场战役,不论过去多少年,也还是令人惊叹其伟大,不过,真正了解这段历史才知道,但凡晚了一点,就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正是应了那句“先下手为强”。
1949年4月20日深夜,长江北岸万炮齐鸣,百万解放军如箭离弦,木船在江面上划出条条白线。
展开剩余91%就在这一刻,南昌城内,国民党中将胡琏正盯着墙上的军事地图,拳头紧握,额头青筋暴起。他刚刚收到紧急电报:解放军提前发起渡江战役,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3天。
胡琏身后的桌子上,摆着一份文件,上面清晰地写着:“三个月内,江西境内扩充15万兵力,一县一团,三县成师。”其实,胡琏这辈子和解放军打了不少硬仗。早在1946年的宿北战役时,他率领的整编第11师就被粟裕率领的华野部队牵制,眼睁睁看着友军整编第69师被歼灭,自己却不敢全力增援。
1947年南麻战役,他靠着密密麻麻的子母堡工事死守,又遇上连日大雨,才侥幸从华野的包围圈里逃脱。可这些侥幸,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彻底耗尽。
那年12月,双堆集战场上,国民党第12兵团被解放军团团围住。身为副司令的胡琏坐着坦克想冲出重围,结果坦克被炮弹击中,他后背被弹片划伤,浑身是血地卡在炮塔里。驾驶员踩着油门硬冲,履带碾过雪地和伤员,才开出一条生路。
胡琏养伤期间,国民党的战局就已经烂到了根。三大战役打完,154万精锐部队没了,长江以北几乎全都丢了。
蒋介石表面下野,躲在溪口幕后指挥,心里打着重建大军的算盘,计划1949年征兵200万,凑出350万军队固守长江防线。而胡琏因为之前多次死战不退,成了蒋介石眼里的“救火队员”。
1949年2月,胡琏才刚刚能下床,就被蒋介石叫到了溪口。梅园里,蒋介石握着他的手说:“伯玉,江西是华中门户,你去那里编练新军,党国能不能保住半壁江山,就看你的了。”
随后,胡琏就被任命为第二编练部司令,还兼着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和江西绥靖公署主任,手里握着大额黄金补助,这是蒋介石专门给他扩军用的。
这年3月,南昌江西省政府礼堂里,200多个县长、保安团长坐得笔直。胡琏站在台上,没有多余的客套,开门见山:
“3个月内,每个县给我凑一个团,3个县合一个师,总共要15万兵,谁完不成任务,就自己去长江里喂鱼!”台下的官员们大气都不敢出,他们都知道,这位胡司令打仗狠,做事更狠。
胡琏的扩军计划看着简单,实则全是硬来的招数,分三步走:先把残兵凑成骨架,再强抓壮丁填人数,最后靠钱买武器补装备。
第1步就是“拆并补”。他把淮海战役逃回来的1.3万第12兵团的残兵当成核心,又收编了白崇禧、张轸部队套过来的2.8万溃兵,凑出10个“基干团”。这些老兵虽然打了败仗士气低落,但用过美式装备,胡琏就让他们当教官,负责训练新兵。
可这些老兵自己都心有余悸,训练时要么敷衍了事,要么动辄打骂新兵,部队里怨气十足。
第2步就是最遭人恨的“抽丁”。3月下旬,江西颁布了《非常时期兵员征集办法》,把原来的“五丁抽三”改成“三丁抽二”,连独子都不能幸免。
为了绕开“独子缓征”的规定,胡琏的参谋们想出歪招:让独子家庭认养孤儿当“义子”,这样就成了“双丁户”,照样得抽兵。
那些日子,江西的乡村彻底乱了。保长带着乡丁,白天堵在田埂上,晚上翻墙进农户家,见了青壮年就抓。
当时正是农忙时节,很多农民刚下田就被五花大绑拉走,家里的农活全撂了挑子。有的村子为了躲抓丁,青壮年夜里都躲进山洞或深山里,只有天亮前才敢回家拿点吃的。还有农户为了保住儿子,急着把女儿嫁出去,就为了多一个“劳动力”,好跟保长讨价还价。
第3步是“赎买”。胡琏定了规矩:富户子弟交150块大洋就能免兵役,交300块还能指定别人顶替。
可当时的江西,农民一年的收入也就10块大洋,150块相当于15年的血汗钱。这哪里是征兵,分明是明抢。胡琏用这些搜刮来的钱,通过驻广州的办事处处长,从香港的商人手里买了不少德制冲锋枪,想装备一支“精锐反突击部队”。
短短一个月,就有2万多青壮年被强行拉进部队。可这不是自愿参军,而是被迫充数,江西大地到处都是离别的哭声,家家户户都怕听到敲门声,“抓丁队”成了当时最让人恨的队伍。
到了4月15日,胡琏像南京国防部发了捷报:已经组建了15军、19军、23军和5个独立师,总兵力达到了15万多人,提前完成了扩军目标。
可这份看似“亮眼”的报告,里面全都是虚架子。
后来解放军清点战俘的时候发现,被俘的江西籍国民党士兵就有8.3万,其中4成人连鞋子都没有,光着脚就上了战场。半数以上的士兵不会用步枪,能完成实弹射击的还不到3成,迫击炮手平均只练过5发教练弹,连瞄准都费劲。
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后来坦言,这些兵大多是被绳子捆来的,根本不想打仗。白天训练时,得有士兵站岗看着;晚上睡觉,鞋子都被收走,就怕他们逃跑。
可就算是这样,还是每天都有人偷偷溜走。有的新兵趁站岗时钻进庄稼地,有的甚至故意摔断腿,就为了能脱离部队。
这些新兵被老兵叫做“生瓜蛋子”,训练场上更是笑话百出。一个老兵要带10个新兵,教他们队列动作和枪械使用,可很多人就连左右都分不清楚,最基本的稍息、立正都练得乱七八糟。
更可笑的是,胡琏为了撑场面,给军官们发了崭新的将官服。有的军官被俘的时候,还穿着笔挺的少将制服,身上连一点硝烟味都没有,成了解放军战士们的笑谈。
其实,胡琏自己也清楚部队的底细。他手下的老兵本来就士气低落,新兵又都是被迫参军,根本没有战斗力。可他还是抱着一丝侥幸,觉得只要再训练3个月,这些人总能形成战力,到时候配合长江天险,说不定能挡住解放军。
可他没料到,战局根本不给他时间。
解放军的渡江战役,原本定在1949年4月22日。这不是随便定的日子,中央军委之前已经调整过好几次渡江时间,从最初的3月底,到4月10日、15日,最后定在22日,这是为了配合和平谈判,也考虑到了长江的水文情况。
可谁都没想到,4月20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时间。那天,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随后毛主席和朱德立即下令进军,当日晚上,解放军就发起了渡江战役。
晚上8点,长江北岸的炮火齐鸣,百万解放军乘坐木船,向着江南疾驰。
消息传到南昌时,胡琏正在办公室里核对新兵名册,看到电报后,手里的笔“啪”地掉在地上。他赶紧召集参谋开会,可会议室里一片混乱,没人知道该怎么办。那些刚凑起来的部队,有的还在乡下抓壮丁,有的刚领到武器还没拆封,根本没法调动。
4月22日凌晨,江阴要塞失守的消息传来,胡琏知道大势已去。他嘴里反复念叨着:“来不及了,一切都来不及了。”他原本指望这15万大军能守住江西,进而保住国民党的半壁江山,可现在,这个梦彻底碎了。
渡江战役打响后,解放军势如破竹,很快突破了长江防线,向着江西、浙江等地推进。胡琏带着他的15万“大军”开始南撤,可这哪里是撤退,简直是一场大逃亡。
部队刚走到贵溪,就有一个师的新兵跑了大半,剩下的人也人心惶惶,根本没法指挥。到了抚州,又一个旅的士兵趁着夜色逃跑,营房里只剩下丢弃的军装和武器。一路上,不断有新兵偷偷溜走,有的甚至主动找到解放军投降,只求能早点回家种地。
5月1日,胡琏带着残部逃到厦门时,清点人数发现,原本15万的大军,此时已经所剩无几了。这些剩下的人,大多是淮海战役逃回来的老兵,那些被强征来的新兵,要么跑了,要么投降了。
3个月后,胡琏带着这些残兵登上了前往台湾的运输舰。甲板上,士兵们有气无力地唱着黄埔军校的校歌,声音低沉又凄凉,完全没有了当年的豪情壮志。
胡琏站在船舷边,望着越来越远的大陆,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在江西的15万扩军梦,就像长江里的泡沫,一阵风就吹散了。
后来也有不少人去想,如果渡江战役真的再推迟3个月,让胡琏把这15万士兵训练好,历史会不会不一样?其实说到底,“时间不够”只是国民党军队中最不足一提的缺点,胡琏的扩军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为什么?因为他一开始就搞错了最根本的东西:民心。
国民党当时已经失去了民心,靠强征壮丁、搜刮民财来扩军,根本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那些被强行拉进部队的农民,心里想的不是打仗,而是回家种地,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有战斗力?
反观解放军,虽然当时总兵力不如国民党,但每一个士兵都是自愿参军,为了推翻压迫、建立新中国而战。老百姓更是全力支持,渡江战役时,无数渔民主动献出渔船,当向导、运物资,有的甚至跟着部队一起渡江。这就是民心向背,也是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国民党军官以为自己靠着人数就能打赢战争配资头条官网,却忘了“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更忘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最简单的道理。
发布于:河南省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入口_配资之家门户网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