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美国农产品贸易代表团纷至沓来,密集抵华。在这看似平常的往来背后,一场围绕大豆的激烈博弈正悄然升温,暗潮涌动间,局势愈发引人关注。
18 万吨的 “破冰” 订单落地,却难掩 2500 万吨长期采购承诺的争议,方多次宣称中方已应允,中方却始终未予官方证实。
要知道,大豆对美国来说可不是普通农产品,那是他们农业出口的主力产业,而中国过去一直是美国大豆最大的买家,按理说这合作本该顺理成章。
可偏偏这两年中美贸易争端愈演愈烈,美国之前想靠加征关税逼迫中国让步,结果反倒让自己吃了亏,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现在美方代表团急着找合作门路,一会儿说看重和中方的长期合作,想一起 “做大合作的蛋糕”,一会儿又单方面放出采购量的消息却拿不出中方确认的依据,美方这会儿急着要订单,到底是真的想好好合作,还是只想要中方让步?
从订单动态看双方态度
2025 年 10 月 29 日,一则关于大豆采购的消息打破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沉寂、
中国在 2025-26 美国大豆销售年度首次下单,敲定三船共 18 万吨美国大豆,计划于当年 12 月至次年 1 月陆续装运。
这一订单虽规模不大,却被外界视为双边贸易的 “破冰” 信号,毕竟在此之前,受关税摩擦等因素影响,中美大豆贸易已陷入长时间的低迷。
订单消息一经传出,中美双方的回应之间便流露出微妙的差异。这差异虽难以言明,却似涟漪般,在双方后续的互动与国际关系的微妙格局中,泛起层层意味。
而中国外交部在被问及相关采购时,并未直接否认,仅回应 “具体问题请咨询主管部门”,这种相对谨慎的态度,既侧面证实了交易的真实性,也未给后续合作设下明确预期。
更引人关注的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表态,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中方已承诺在本作物季采购 1200 万吨美国大豆,且未来三年每年将稳定采购 2500 万吨。
这一 “长期承诺” 若成真,将极大缓解美国农业的压力,但关键在于,中方始终未对这一说法进行官方证实。
一边是美方急于释放的乐观信号,一边是中方的审慎克制,18 万吨订单与 2500 万吨承诺之间的差距,折射出中美大豆贸易博弈的复杂态势。
美国大豆为何急于寻出路
美国大豆产业如今的焦虑,早已不是秘密,2025 年 9 月的进口数据更是将这种困境推向台前,该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量为零,而 2024 年同期这一数字还高达 170 万吨。
短短一年间的剧烈反差,让美国豆农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数据显示,当前美国豆农每英亩亏损已超 100 美元,且亏损规模仍在持续扩大,不少中小种植户甚至面临放弃种植的风险。
追根溯源,这场困境的导火索始于美方发起的贸易摩擦。今年三月,美国以芬太尼为借口,悍然对全部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百分之十的关税。其妄图凭借关税施压之手段,迫使中方在相关事务上做出让步。
但中方迅速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将矛头直指美国大豆等核心农产品,要知道,大豆是美国农业的 “支柱” 产业。
往昔,中国曾为其最大买家。去年,美国出口大豆中逾半数皆流向中国市场,凸显中国市场在其大豆贸易领域举足轻重之地位中方的反制精准击中美国农业痛点,直接切断了美国大豆的关键出口通道。
市场份额的流失还引发连锁反应:美国大豆仓库库存积压严重,部分产区仓库甚至出现 “爆仓” 情况,大豆价格持续低迷,进一步加剧了豆农亏损。
而农业州的经济也因此承压,作为美国农业的核心区域,这些州不仅农业产值下滑,相关物流、加工等配套产业也受到波及。
更关键的是,农业州一直是特朗普政府的重要选票底盘,豆农的不满情绪逐渐转化为政治压力,这也让美国政府急于推动中国重启大豆采购,为国内农业和政治局势 “减压”。
供应链布局如何打破被动局面
面对美国大豆的采购诉求,中国的审慎态度并非毫无依据,而是源于多年来在大豆供应链上的深度布局。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中国每年大豆消费量超 1 亿吨,常年进口量维持在 8000 万吨以上,如此庞大的需求规模,却早已摆脱了 “被动依赖” 的局面。
在进口渠道上,中国早已跳出对美国大豆的单一依赖。今年 1 - 8 月进口数据表明,巴西大豆在我国大豆进口中占比达 71.6%,稳居“半壁江山”之位;反观美国大豆,占比仅 22.8%,差距显著。
这一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中国大型粮油企业早年前便前瞻性地在巴西投资建设物流枢纽与加工厂,从种植、仓储到运输实现全链条绑定,让巴西大豆的供应稳定性远超美国。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开拓俄罗斯、埃塞俄比亚等新兴供应国,进一步延展战略回旋余地。如此一来,即便某一供应渠道出现波动,也能够迅速调整采购策略,保障供应稳定。
国内产能的提升则为供应安全再添一重保障。中国稳步推进大豆振兴计划,成效显著。
广袤的东北黑土地上,大豆种植规模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那一片片豆田,正见证着农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产量已连续 3 年突破 2000 万吨,农业部门推广的高蛋白大豆品种,更在品质上逐步缩小与进口大豆的差距。
不仅如此,一场 “饲料革命” 也在降低对外依赖 —— 通过菜籽粕、花生粕等杂粕替代豆粕,头部养殖企业的豆粕使用率已降至 10% 以下。
每年可减少超 900 万吨大豆需求,相当于美国一年对华大豆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得益于多重布局,纵然中国削减乃至暂停采购美国大豆,亦可稳若泰山地捍卫 “油瓶子” 与 “肉盘子” 安全,为民生根基筑牢坚实壁垒,确保万无一失。全。
关税与诚意如何影响未来走向
中美大豆贸易能否持续推进,关键不在于中方是否 “必须买”,而在于美方能否拿出足够的诚意与实际行动。
2025 年 10 月底,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达成的经贸 “实质性框架” 协议,曾为双方合作带来曙光:美方同意将芬太尼相关对华关税降至 10%,暂停 24% 的对等关税一年。
还暂时取消了针对中国企业的 “50% 规则”;作为回应,中方也暂停稀土出口管制一年,并承诺大规模采购美国大豆,这场 “双向让利” 的协议,本是农产品贸易重启的重要基础。
但协议的落地效果,仍需时间检验。在此之前,美方在关税问题上的模糊态度早已埋下隐患。
长期以来,美方始终对关税减免时间表避而不谈,也未明确如何解决检验检疫流程繁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等实际阻碍。
甚至试图让中方顶着关税成本采购大豆,这种 “只想要订单,不愿让利益” 的心态,让合作缺乏足够的信任支撑。
即便 18 万吨 “破冰” 订单落地,中方也始终保持清醒,明确 “听其言,观其行” 的合作原则,不轻易为长期采购设下承诺。
市场的反应也印证了这种谨慎的必要性。中方暂停部分关税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虽短暂上涨。
但贸易商与加工企业仍更倾向执行已签订的巴西大豆合同,毕竟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仍存,企业不愿承担额外风险。
事实上,中美大豆贸易的恢复本就是渐进过程,即便关税问题彻底解决,市场信心的重建、供应链的调整都需要时间。
再加上全球大豆贸易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大豆想重回过往的市场份额,绝非仅凭口头承诺就能实现。
结语
中美大豆贸易的博弈,从来不止是 “买与不买” 的选择,更是双方战略实力与合作诚意的较量。
加之全球大豆贸易格局已历经深刻变革,美国大豆若想重拾往昔市场份额,远非依靠几句口头承诺便可达成,前路着实充满挑战。
从 18 万吨 “破冰” 订单到 2500 万吨承诺争议,从关税摩擦到框架协议,每一个细节都折射出平等互惠才是合作的核心。
未来,唯有美方放下单边思维,以实际行动扫清贸易障碍,中美农产品贸易才能真正实现共赢,而中国也将始终以稳健的战略配资头条官网,守护粮食安全与贸易公平。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入口_配资之家门户网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