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刷到《好声音》明年要回归的消息时,我还抱着点"爷青回"的期待——毕竟这档节目曾让我为周深的《欢颜》心动,为梁博的摇滚热血过。可看到网传的导师名单里赫然出现"罗志祥"三个字,再配上虞书欣、任敏这些名字,我只剩满脑子的问号:这到底是想救节目,还是想彻底砸了招牌?从李玟事件后失去公信力,到如今传出让人跌破眼镜的阵容,这档国民音综的底线,似乎在一次次离谱操作中消失了。
从"神仙阵容"到"流量拼凑",导师席早没了初心 当年追《好声音》,最期待的就是导师转身的瞬间——刘欢会逐字拆解编曲逻辑,那英敢为冷门学员拍桌力争,庾澄庆能把老歌玩出全新花样,连汪峰的"梦想拷问",都藏着对音乐初心的坚持。那时候的导师或许有争议,但没人会质疑他们的专业度,毕竟每一位都带着能贯穿华语乐坛的代表作,每句点评都能说到学员的痛点上。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导师阵容成了"流量堆砌场"。这次网传名单里,郭富城的加盟本是唯一的"定心丸"——他从唱跳偶像到影视巨星,多年积累的舞台经验和专业眼光,本该是节目稳住口碑的关键。但虞书欣、任敏的跨界加盟,直接把"专业门槛"拉到了谷底。 虞书欣靠选秀出道后,重心一直在影视剧和综艺感打造上,除了团体作品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个人音乐代表作,此前在音综里的点评也多是"可爱""亮眼"这类空泛话术,连最基础的气息问题都从未提及。任敏更是与歌唱领域毫无交集,作为演员她的演技值得肯定,但让连录音棚流程都未必熟悉的人去点评想走音乐路的学员,简直是对选手和观众的双重不尊重。网友的吐槽一针见血:"以前导师教怎么唱歌,现在难道要教怎么演哭戏?"
更讽刺的是,作为节目标志性人物的庾澄庆,这次网传身份变成了"见证人"——手里没有转身键,不能参与核心评选,更像个镇场的符号。没了能拍板的专业前辈,再配上两位跨界新人,这样的导师组,别说发掘好声音,恐怕连基本的音乐评判标准都立不住。 罗志祥出现:劣迹艺人凭什么站上导师席? 如果说虞书欣、任敏的加盟是"不专业",那罗志祥的名字出现在名单里,就是彻底触碰了公众的底线。2020年因私生活丑闻跌入谷底后,他沉寂多年,即便2024年开始试水复出,开演唱会、主持台湾综艺,舆论争议也从未停止。前段时间他主持新节目时,还因面部状态僵硬引发热议,被网友调侃"脸僵到认不出",连老搭档的情怀牌都没能挽回观众缘。 《好声音》作为曾影响一代人的节目,导师从来不止是"点评者",更是年轻人的"引路者"。当年李玟为了学员公平硬刚导演组,是因为她坚信"舞台要讲规矩";周华健手把手教学员打磨歌词,是因为他懂得"音乐需要敬畏心"。可罗志祥即便舞台功底还在,过往的道德污点也让他失去了做导师的资格——一个连基本底线都守不住的人,怎么教年轻人"做音乐先做人"?
更让人不适的是他的"复出套路":先是靠"陪伴家人""努力健身"营造低调形象,再通过怀旧舞台攒人气,如今试图借国民音综彻底回归主流。可观众的记忆没那么容易抹去,当年他道歉时说"会承担一切""坚守道德底线",转头却把复出的希望寄托在消耗他人信任上。《好声音》若真敢用他,不是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而是成了劣迹艺人"洗白"的工具,更是对曾为节目坚守公平的李玟的变相辜负。 信任早已崩塌,再消费情怀只会彻底凉凉 2023年李玟录音事件曝光时,多少人对着屏幕红了眼——那个为音乐拼到腿伤复发的歌手,在节目里遭遇的却是"规则不公""被威胁退出"的对待。尽管节目组后来回应称是"误会",官方调查也未发现违规,但观众对节目的信任早已碎成了渣。当时就有网友直言:"名声臭了正规配资平台app,再复播也没人看",可显然,节目组没听懂这句忠告。 这两年,《好声音》的口碑崩塌不是偶然:从"50万转腚费"的传闻,到剧本操控淘汰的质疑,再到导师阵容越来越离谱,节目早就丢了"以声选人"的初心。当年我们追节目的热情,源于"普通人靠声音就能被看见"的感动,可现在的网传阵容,满是流量算计和话题炒作——用虞书欣拉年轻观众,用郭富城撑专业门面,用罗志祥制造争议热度,唯独没有对音乐的敬畏。 要知道,观众怀念的从来不是《好声音》这个名字,而是那个能让周深、张碧晨等素人歌手发光的舞台。如果节目真的想回归,最该做的不是凑齐流量阵容,而是先解决当年的信任危机,把被资本操控的舞台还给音乐本身。可从这次的网传名单来看,节目组显然没打算这么做,反而想靠"离谱操作"博眼球。
倘若这份名单最终成真,《好声音》或许能靠话题赚一波短暂的热度,但注定会彻底沦为"时代眼泪"。毕竟大家早就看清了:没有专业底线的音综,再怎么消费情怀,也捂不热观众凉透的心。而那些还在期待节目回归的人,或许只是还没接受——当年那个能听到纯粹声音的夏天,早就结束了。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入口_配资之家门户网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